欢迎进入网站

10倍杠杆平台

当前位置: 10倍杠杆平台 > 视频 > 文章页

理财诱惑丨收益超过10%的理财产品到底靠谱吗?

时间:2024-08-10 11:4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0 次
编者按:理财,是老百姓永恒的话题之一。毫无疑问,理财产品宣称的收益总是极具诱惑力,但也有两面性——有人靠理财成功实现了财富增值,也有人受骗掉入了理财陷阱。有人设局,就得有人识局。上观新闻今日推出《理财诱惑》专栏,旨在为老百姓揭露那些理财骗局,指明理财的正道。

摘要:编者按:理财,是老百姓永恒的话题之一。毫无疑问,理财产品宣称的收益总是极具诱惑力,但也有两面性——有人靠理财成功实现了财富增值,也有人受骗掉入了理财陷阱。有人设局,就得有人识局。上观新闻今日推出《理财诱惑》专栏,旨在为老百姓揭露那些理财骗局,指明理财的正道。

 

说到理财,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莫过于其收益率了。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实际上,在P2P大行其道那几年,超过10%收益率的产品随处可见。那么,到底多少的收益率才是正常靠谱的呢?

 

【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知多少】

 

关于理财产品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有根据发行机构类型的分类(例如银行理财、券商理财、保险理财),有根据理财资金对接资产类型的分类(例如证券型、债券型等)。因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众多的新型“理财”产品,典型包括“P2P网贷产品”(当然目前监管要求P2P网贷产品不允许以“理财”自称)“附收益回报的众筹产品”“股权众筹”“黄金理财产品”“定向委托理财产品”等。

 

因此,我们可以将“理财产品”分为“持牌机构发行类”和“非持牌机构发行类”(鉴于P2P网贷机构实施备案登记管理而非牌照管理,P2P产品在此处列入非持牌机构发行类)两大类,前面一类主要包括我们常见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管计划产品、理财保险产品、公募基金产品等,后一类主要包括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私募基金管理人同样采取备案登记管理,故亦不列入牌照机构范畴)、P2P网贷产品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民间理财产品”。就目前各类产品的“收益”情况,大致如下(不准确统计):

 

a) 银行保本理财3%~5%;

b) 银行非保本理财4.6%~6%;

c) 银行代销类理财产品(券商产品居多)无保本类型,比非保本银行理财多0.3%~0.5%;

d) 银行系信托产品,通常不超过8%;

e) 信托产品(近期资金成本上升,产品收益率走高),一年期信托产品收益率一般7%~10%,两年期信托产品一般在7.5%,募资能力强的信托同类型、同期限产品收益率一般比募资能力有限的信托公司低1%左右;

f) 私募基金产品(基金业协会备案产品),固收类(非标)8%~10%(随着其他类私募基金产品监管愈发严格,固收产品越来越少区域停滞),证券类和股权类因为投资标的收益浮动或不可预估,因此很难有一个相对可测算的利率区间;

g) P2P网贷产品,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P2P市场平均利率大概在9%(网贷之家2018年2月统计数据为9.68%),不同平台的平均利率在5.11%~21.68%不等。

 

由此可见,持牌机构发行理财产品的利率区间通常而言不超10%,且各家机构产品利率差别不会太大(区域稳定值),以P2P网贷为典型代表的非持牌机构产品,各家平台产品利率差别较大,低的趋于银行理财水平(通常为票据类底层资产产品),高的可达20%以上。

 

【那些理财骗局的诱惑】

 

那么,近年来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理财骗局”,涉案产品的收益率大致如何?梳理近期发生的理财骗局案例,大致包括如下:

 

案例1: “五行币”。一个披着“数字货币”马甲的传销陷阱,利用假照片、假视频让参与者觉得“五行币组织很有钱有实力甚至是国家暗中支持的项目”。发展新会员,入会需交入会费。注册最低级的会员最高可以通过发展新会员赚40万元,而中级的会员可以赚到200万元,5个月内发展了40万人,敛财21亿元。

 

案例2:IGOFX。名为IGOFX的外汇交易平台打着“躺着赚美金”的口号,加上每星期的派息举动及“人拉人,获奖励”的金字塔系统,半年间在中国疯狂发展下线约40万人。2017年6月,由于英国大选,英镑兑美元汇率大跌,这个平台所有投资人账户全线爆仓损失惨重。涉及资金约300亿元人民币,堪称史上最大的外汇骗局,而背后的操盘手,是一名90后女孩。

 

案例3:二元期权。二元期权仅对未来某段时间外汇、股票等品种的价格走势进行猜测,其本质类似赌博,不具备规避价格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已在2016年4月被定性为非法。这些二元期权网站大多注册在境外,在国内无网络备案信息、无实际办公地址,投资者一旦上当受骗,损失很难追回。

 

案例4:奥森健身。奥森健身的高层用一家金融公司——济地金融骗取投资人的钱(购买票据理财产品),然后使用来自济地金融的资金,收购多家健身房,再从银行骗贷运转摊子。济地金融宣称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8%,并且可以当场返现。骗局之下,一方面,奥森、济地旗下25家公司逾九百名员工被欠薪,奥森会员千万以上会员费下落不明,另一方面,济地金融的投资人,也再难找回自己的钱。

 

案例5:“巴铁”。秦皇岛“巴铁”项目主导公司——华赢凯来公司通过购买“巴铁”这项并不成熟的发明专利,打着高科技旗号,以私募股权基金的名义向公众推销捆绑“巴铁”项目的投资理财产品,以高额回报诱导客户,设下了一个网络金融P2P理财公司包装的金融骗局,借此集资近49亿元。在骗局被曝光后,该投资理财产品引发兑付危机,涉众数百人,给参与投资者带来很大损失。

 

案例6:民生假理财。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原行长张颖编造说,银行老客户在购买定期理财产品之后因为急需用钱,愿意牺牲一部分收益,将一款保本产品以年化收益8.4%的回报利率转让给其它客户,并由民生银行、付款方客户、收款方客户签订转让协议,先期由付款方将资金直接打进收款方账户,然后再由民生银行确保该产品到期后本金及收益由收款方划转给付款方航天桥支行,金额高达30亿元。

 

案例7:“街边理财”。通常,这类理财公司的业务员态度热情,产品年化收益12%,宣称没风险,当投资人被带到其公司,还可以看到这类公司装潢华丽,环境舒适,导致投资人对此类公司实力误判。但往往这类公司最后离不开跑路的结果,“人去楼空”的特点却没有变。

 

案例8:MMM金融互助。“投资60元~6万元人民币,每日利息1%,满15天可提现,年收益23倍,无手续费……”此外,“参与者发展他人加入,可获得推荐奖、管理奖等额外收益、管理收益:第一代5%、第二代3%、第三代1%、第四代0.25%。”这是“金融互助”的业务介绍。但凡有过金融投资经验的投资人都能看出破绽,但仍有投资人深陷月息30%的高额利息无法自拔。有些投资人知道此类“金融互助”实质是传销,还坚持入局。有投资人自信地认为,自己不会是这个金字塔系统最后的接盘者。

 

案例9:“以房养老”骗局。以高额回报为由,要求老人抵押房产借款并把钱给骗子做投资,这样到期之后,老人便可获得高额的回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老人以为与骗子签订的是投资合同,而实际上签订的却是委托处理房屋合同。

 

从以上案例可以尝试总结,“理财骗局”往往具有“高息诱惑”和“低/无风险承诺”特征。所谓“高息”并非一个绝对值,而是该类产品收益率超出同类“正规产品”,例如民生理财案件中宣称的银行保本理财年化收益为8.4%,远超3%~5%的正常水平。奥森健身案件中年化达18%(且可返现),为行业平均水平的将近两倍。而至于MMM金融之类,更可以达到惊人的每日1%回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收益承诺往往意味着背后的高风险,且需要对项目、产品本身的底层情况做更细致的了解,排除欺诈。

 

【如何判断产品是否“靠谱”】

 

我们在判断一款产品的“靠谱”与否,大致可以进行如下考察:

 

第一,辨别产品类型。通过产品参与机构及对于职责,判断这是一款什么产品,是持牌机构发行产品,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还是什么都不是的“三无”产品(无监管、无门槛、无标准)。

 

第二,对比行业参考利率。在确定产品类型后,将拟认购产品利率与行业平均数进行对比,畸高产品需要慎重,切不可被“销售人员”花言巧语蒙蔽。

 

第三,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是展示产品要素的必要文件,需要在其中详尽说明产品期限、投资标的、兑付计划、保障措施等,同时列明诸如“发行人”“管理人”身份。

 

第四,警示金融传销。任何产品宣称可以高额返现、介绍费佣金、人头奖励的,需要尤其注意。

 

第五,冷静对待“财力/实力展示”。实践中,惯用手法包括“XX协会会长单位”“XXXX奖”的奖牌展示、“某某领导视察”影音资料展示。切记,广告的目的是招揽,不论是官方媒体还是纸质传单,传播渠道是否“高大上”,无法作为产品安全、兑付能力的保证。

 

第六,互联网金融类产品仅限互联网渠道购买。街边理财宣称自身为互联网金融,属于违规行为,以P2P为例,早在2016年8月的新规中已经明确不得线下营销。

 

第七,评估机构人员素养。持牌机构理财产品往往只能自销,即使允许代销,也会强调“代销资质”。如果理财经理满嘴跑火车,金融知识欠缺,就需要审慎投资。(当然,很多“入局”的投资者,也欠缺金融常识)

 

总体而言,“靠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等同于“合规”,不等同于“安全”。我们在解决“金融产品”靠谱问题的时候,其实首先是要解决“是否属于金融骗局”问题,进而再来解决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系数(即产品兑付能力问题)。

 

我们将10%作为一个理财收益的“分水岭”来探讨10%收益率的合理性,结果发现很难获得一个理想的结论性答案,因为影响收益的最大因素,恰恰是“融资成本”定价,而影响定价的最大因素又是“融资人的资信评估和兑付能力”,因而我们会发现往往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资信越差的融资成本越高,因而前端呈现的高额产品收益率必然背负高风险。我们能够尝试观察并甄别的,只能是产品发行方的社会声誉、产品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产品说明书有无欺诈嫌疑。

 

“理财如识人”,当我们看到一款利率畸高的理财产品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与你不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陌生人对你热情相邀一样,务必要冷静对待。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0 06:09 最后登录:2024-09-20 06: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